close

〈浮屍立廟、蛙神、狐貍貓:馬祖列島的特殊傳說〉,《人本教育札記》2018年10月(第352期)

文/長安

馬祖屬於福建省連江縣,位在閩江外海,從基隆搭臺馬輪或臺馬之星,一夜可達。從松山機場坐飛機,一小時內可到。馬祖列島包括南竿、北竿、東引,東莒、西莒四鄉五島,以及亮島、大坵島等小島。即使從主要島嶼南竿北竿,到福建只要二十五分鐘,這幾個名義上不屬於台灣省,而隸屬於「福建省」的島嶼,卻屬於座落在台北的政權,和隔著一道台灣海峽外的台灣島屬於同一個政治實體。

而這些都不足以概括馬祖的特殊之處。

馬祖作為台海戰爭曾經的最前線,擁有五萬人的駐軍——如今只剩下兩千人左右,難以想像當年小島上會有多麽擁擠。近幾年,馬祖因為「藍眼淚」而爆紅,成為拍攝絕世美景而必訪之聖地。上述特色,都能夠展現馬祖是一個特殊的地方,但是,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差異。

只要一了解馬祖的某樣東西,必定能馬上感受到:「這個地方不是台灣」,它有屬於自己的特殊文化,而這種文化和台灣截然不同,它屬於馬祖自身。

那就是馬祖的民俗傳說。

 

馬祖位在閩東外海,在藍眼淚興起之前,它最有名的旅遊看點,是「閩東式建築」:和台灣常見的閩南式建築不同,馬祖的民居以花崗岩砌成石牆。若說對於台灣本島的遊客來說,「閩東式建築」可以成為看點,那麼這已顯示了台灣與馬祖之間的文化差異,已經遠到可以作為審美的距離。

41970896_2364659773550143_5420355917050806272_o.jpg

(圖:女帥宮,馬祖多數廟宇皆成此形)

 

 

台灣以漳、泉移民為主,馬祖則以福州、長樂移民為主,兩者雖同屬福建,但福建山稜稠密,隔幾座山則口音為之一變,閩南閩東之差別已可用肉眼辨識。但從另外一個方向看,馬祖和台灣又是如此相像。若說台灣有海島性格,因戰略位置重要,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,因而會有海盜經過或盤據,又因是移民社會,因此帶有原鄉帶來的文化。那麼馬祖簡直是縮小版,但威力加強版的台灣:比台灣更海島、更戰略、更海盜、更移民、更有原鄉痕跡。

馬祖的民俗傳說基本上屬於原鄉文化的展現,但傳說漂來島上後,又混入了海島的性格,形成馬祖獨有的特色。浮屍立廟、蛙神信仰、狐貍貓傳說都是例子。浮屍立廟並非馬祖特殊的立廟方式,台灣也有浮屍立廟的例子。但馬祖對待浮屍立廟的方式,卻和台灣本島截然不同;甚至是福建、台灣都信仰的媽祖,馬祖也擁有不同於其他主流媽祖傳說的特殊版本。蛙神信仰和狐貍貓之說,都源自於原鄉福州,但新的在地傳說裡,都融入了馬祖特有的歷史、軍事脈絡。海島的身世、情感與記憶,被銘刻進傳說之中。

 

*浮屍立廟:浮屍立廟居然能成為陽廟?

根據林美容、陳緯華〈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:從馬港天后宮談起〉一文,馬祖的廟宇共有六十五間,其中十三間廟宇的起祀原因,是「浮屍立廟」——即從海上撿到浮屍,進而收埋、建廟,乃至成為島上居民祭祀的對象。這些廟宇包括后沃楊公八使廟、梅石澳高王爺廟、青帆陳元帥廟、田澳蕭隍爺廟等,比例高達五分之一。

其次,馬祖常見的起祀模式,還包括撿拾漂來神像立廟,一共八間。也就是說,若將漂來的浮屍與神像一同計算,則馬祖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廟宇,起祀原由是撿到海上漂流之物——無論那是人,或者神像。馬祖人不介意,漂來之物,都可以拜。這或許是太常撿到漂流物的島嶼,所具有的寬容之心。馬祖甚至有「遇見浮屍定要埋葬」的說法,若不埋葬,將會遭逢厄運。勇於接納漂來物的小島,甚至對於撿屍產生了責任感。

林美容、陳緯華那篇文章也提到,馬祖「浮屍立廟」現象的特殊之處,不只因為它的普遍,還因為這些廟幾乎都是陽廟。這在台灣是很少見到的。

在台灣,並不是沒有浮屍立廟的例子。但浮屍立廟者,皆為陰廟,鮮少有轉成陽廟的例子。因為水流屍是屬於非正常的死亡,因此遭人忌諱。在馬祖不是沒有這種忌諱,儘管流傳著「遇到浮屍定要埋葬」的說法,但部分浮屍立廟廟宇的起祀傳說裡,也可以看到浮屍曾經歷因為遭忌諱而不被撿拾的情形。儘管如此,馬祖眾多浮屍立廟廟宇,還是從陰廟轉成了陽廟。

〈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〉一文,用五個原則來檢驗廟宇是否為陽廟:是否為三面壁(是者為陰)、有無神像(陰廟無像)、使用金紙或銀紙(陰廟使用銀紙)、是否配祀正神(陰廟不似正神)、為公廟或私廟(公廟者為陽廟),逐步檢驗,馬祖的浮屍立廟廟宇幾乎皆符合陽廟原則。

為什麼呢?馬祖對於非正常死亡的水流屍,當真寬容到這程度?

浮屍立廟廟宇,甚至成為一村的重要信仰。例如位在北竿后沃村的楊公八使宮。后沃村又稱八使澳,楊公八使的信仰重要到反映在地名上。

楊公八使的起祀傳說就是「浮屍立廟」:楊公八使是一位習道術的法師,有一惡龍與他作對,屋外曬稻穀時,惡龍就會降雨,把稻穀收進來後,外頭又豔陽高照,令楊公八使不勝其擾。他於是與惡龍對決,本來要用銀針刺進惡龍的鼻子,妹妹卻情急之中誤拿成鐵針,被鐵針刺入的惡龍疼痛難耐,楊公八使被拋入海中,遇難身亡。

這個故事重要的是下半部:後來楊公八使的屍體漂流至北竿后沃村八使隴,漁民出海捕魚發現屍體,便許願說,若捕到滿船無頭黃魚,則收埋浮屍。果然捕到滿船的無頭黃魚。漁民於是收屍,屍體抬至塘岐隴時,頓時頓入土中。於是便在塘岐隴立墓,后沃村建廟。今日仍可見「楊公老祖」墓。明崇禎年間撰的福州府志,北竿已出現「八使澳」的地名,可見立廟之早。

實情應該是這樣的。

如果關於楊公八使宮的說法裡,不存在那一個漏洞。

漏洞就是,楊公八使宮有位在福建寧德赤溪的祖廟。近幾年來,北竿后沃的楊公八使宮,已經數次前往「謁祖」。但是,這很奇怪。在北竿后沃因浮屍而立廟的楊公八使宮,應該就是最早的廟宇,怎麼還會有「祖廟」?

 

*是浮屍立廟還是分香?

有一種可能性是,后沃村的楊公八使宮,是移民攜來的原鄉分香。

但這並非楊公八使宮建廟的主流說法,從楊公八使宮外的壁畫、北竿鄉志等材料,都可以看得出來楊公八使宮對於自身是「浮屍立廟」的堅持。相對地,源自中國的資料卻指出,北竿的楊公八使宮是避難海外的移民分香出去的信仰。顯然,兩邊都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起源。

作為移居地的叢薾小島沒有任何籌碼,唯一的籌碼只有,馬祖擁有「浮屍立廟」這種普遍立廟模式。因此楊公八使的起祀傳說,也能成為浮屍立廟。若真是如此,那在楊公八使宮的例子中,它當然不可能會「保留」任何陰廟的特質,因為它本來就是陽廟。就算添加了「浮屍立廟」這種近於陰廟的特質,也不足以動搖它作為陽廟的根本。

同樣的例子還有媽祖。在馬祖傳說中,林默娘也曾是一具漂來的浮屍。

 

*媽祖也曾是浮屍?

馬祖南竿的天后宮擁有一個獨特的媽祖傳說版本,和主流說法並不相同。主流傳說中,林默娘的父兄出海,她在機杼上一時閉目。之後父兄來歸,說在船上遇難,但又遇到搭救,眾人才知道林默娘閉目之時就是出元神拯救父兄。在部分版本中,默娘會因為被拍了一下回神,而少救到父親,或是一位兄弟,但她終究是拯救成功的。可是在馬港天后宮的版本中,林默娘背負著父兄的屍體,漂流到了馬祖村。救人者自己也因救人而遇難。

馬祖因感念默娘之孝,而厚葬祭祀。馬港天后宮至今仍有「媽祖靈穴」,傳為默娘之衣冠塚。馬祖港因媽祖而名,清初編印的《福建通志》地圖中即標有「媽祖澳」、「媽祖廟」,晚清的地圖則正式出現了「馬祖列島」的地名。天后宮的碑文中也說:「島以后名,有斯宮也⋯⋯」近幾年在地政府努力推動「媽祖在馬祖」的意象,也是因為馬祖擁有此一傳說。

馬祖天后宮的傳說只在馬祖流傳,馬祖人都能講述。但也只局限與馬祖。

馬祖天后宮的建廟時間不知何時,但根據記載,有可能是明朝時方建立。林默娘為宋初人,與明朝已相隔四、五百年。何況馬祖傳說所根據的「媽祖出元神救父」之說,也是遲至元、明才出現。綜合上述,馬港天后宮的成立與流傳,最早也應該是明代時的事情——他們真的有可能撿到宋朝的林默娘嗎?

但如果以媽祖為名的小島,其實只是分香繁榮之地,和媽祖生平並無關係。那小島還能擁有什麼?

不,或許應該問,自原鄉漂流而來的移民,什麼時候不甘於分香,而擁有了想與原本的祖廟分庭抗禮的意識?

楊公八使和媽祖傳說,都因添加「浮屍立廟」而「在地化」,獲得了成為該信仰「正宗廟宇」的潛能。背後反映的,是馬祖信眾對於這些神明的認同,他們不是認同原鄉的楊公八使或媽祖,而就是位在馬祖的這一座廟宇裡,所祭祀的楊公八使/媽祖。因為認同,所以渴望成為正統,傳說反映了這種渴望。

 

*馬祖神明的本事:捕到無頭黃魚

上述只是馬祖看似「浮屍立廟」實為分香的廟宇,只是部分例子。多數浮屍立廟廟宇都發源於馬祖,有些甚至廣泛傳播,在福建、台灣各地擁有分靈。西莒的「威武陳元帥」即是一個著名的例子。

陳元帥原稱陳大哥,名「湯銘」,長樂人。時縣令下令查緝私鹽,陳大哥前往斬殺縣令,後與妹妹逃亡海上並遇難。陳大哥的屍身漂流至西莒青帆澳,無人打撈上岸。後有一漁船經過,漁民對陳大哥許願:「若滿載無頭黃魚,則為你收埋」,果真滿載無頭黃魚。漁民又許願:「若又滿載無頭黃魚,則為你立廟。」再次如願。漁民將陳大哥屍身抬至某處,再也抬不動,於是就地立廟,即為今日廟址。之後因香火鼎盛,陳大哥升格為「陳將軍」,新廟落成時又升為「陳元帥」。

陳元帥的傳說裡,有許多和楊公八使傳說的共通之處,除此之外,這些元素也為其他傳說所共享,可說是「浮屍立廟」傳說的共通模式。例如「滿載無頭黃魚」——漁民祈求漁獲豐收可以理解,但為什麼是「無頭黃魚」?

41741857_1879529465467461_6670735722867064832_n.jpg

(圖:無頭黃魚)

 

 

「無頭」應該主要是為了顯示神蹟,特殊之處在於「黃魚」:這種魚曾是馬祖漁民主要的獲利來源,如今卻面臨瀕危。現有黃魚幾乎全靠中國人工養殖,野生黃魚動輒售價上萬,五斤以上就能拍賣十幾萬,十分驚人。但在它數量銳減之前,黃魚是馬祖人眼中的黃金:漁獲量大、經濟價值高,到黃魚盛產的時節,福州市場上能見遍地黃魚,閩東沿海千帆雲集,可說「東引黃瓜打倒豆腐店」,即黃魚(黃瓜)價格比豆腐還賤。

然而一九四〇年代中國推廣一種名為「敲罟」的捕魚方式後,狀況改變了。

這種捕魚方式利用聲音讓黃魚暈厥,可以無論大小一網打盡,剛開始的頭幾年,黃魚漁獲量大增,增為常年的二十倍。量一多價格自然賤。這種捕撈作業一直持續到被視為黃金期的一九七〇年代,往後,黃魚資源枯竭,盛況只能留諸回憶。

而在黃魚漸趨枯竭之時,馬祖仍有浮屍立廟的新神明。這時該用什麼證明浮屍之靈異呢?

南竿福澳村地母廟的傳說,提供了一種答案。

這一傳說記載於陳孜涵的碩論《馬祖列島民間傳說研究》。地母原是一懷孕女子的浮屍「林大姊」,林大姊漂流至北竿,北竿漁民因忌諱而未收屍。之後,南竿津沙要出海捕白鱱魚的漁民發現了女屍,因此承諾回程時若再見,則帶回埋葬。後來實踐諾言,將女屍抬上岸,女屍即刻分娩。往後據說這艘津沙漁船出海捕魚,若見到一女子站在海中央,則會補到許多白鱱魚。

福澳地母廟的建廟時間為一九六四年,關於「白鱱魚」的傳說,流行時間可能在更晚。白鱱魚又稱白力魚,產量高價格卻不高,一九八〇年後,馬祖設立加工廠,將加工後的白力魚外銷至國際市場,白力魚價格因此大幅提升。但經過十年的濫捕,如今白力魚也變得十分稀少。黃魚跟白力魚的盛況,都只能保留在傳說中,供後人想像了。

 

*鐵甲將軍:不吃害蟲,卻能擊退海盜

「鐵甲元帥」也是源自福建的信仰之一,起於武夷山。馬祖人稱青蛙為鐵甲,鐵甲將軍,就是青蛙將軍——此將軍現住在馬祖北竿的芹壁村,是這個依山面海的古老村落,最重要的守護神。

鐵甲元帥在芹壁村起祀的傳說已帶有馬祖特色。傳說有一次廟中祭祀,一隻青蛙躍至桌上喝高粱,主持祭祀者指為蛙神顯靈,遂將鐵甲元帥祭祀在芹壁村天后宮中。
福建原有蛙神崇拜。因青蛙是害蟲的天敵,可以守護稻米豐收。儘管馬祖一代青蛙甚多,但馬祖並不產稻米,居民多以捕魚為業,青蛙的益處似無用武之地。在這樣的島嶼上,蛙神的重要性如何展現?


41920174_2364695253546595_2395391737305497600_n.jpg

(圖:芹壁天后宮)

 

鐵甲元帥有著擊退海盜的傳說。傳聞某次,海盜欲犯芹壁村,村民人心惶惶。請示鐵甲元帥,元帥卻指示村民關在家中,緊閉門窗。村民照做,而當海盜接近時,卻又自動撤回。原來他們看到芹壁村後方山上佈滿綠兵,因而撤回。村民都認為這是鐵甲元帥顯靈,點蛙成兵,佑護芹壁。

芹壁村背山面海,對面即是海灣,不難想像他們何以如此畏懼——這個地形如此易於突破,若有海盜來襲,完全無從防守。於是稻米守護神在此擁有了嚇退海盜的神力,這乃是馬祖這個海盜頻繁經過的區域,因地制宜產生的傳說吧。

 

*狐狸貓:軍事坑洞裡的狐魅

「狐狸貓」是馬祖話,指的是貓變成的狐狸精。據說要是貓尾長超過九尺而不剪,便會變成狐狸貓。但狐狸貓雖然在描述上近於貓,卻實實在在地屬於狐仙、狐狸精文化的一部分。

福州原有狐仙崇拜,例如「鎮海樓三仙姑」,即為狐仙修煉而成。此仙姑亦存在於馬祖,配祀於北竿的水部尚書廟中。除此之外,台灣若有狐仙廟,或家中祭祀狐仙者,則往往為福州人所帶去。可見福州和「狐仙」的密切關係。除此之外,福州也畏懼狐狸,因此有「打野狐」之習俗:夜晚時提燈打鼓,驅逐躲在暗處的狐狸精。至今,馬祖的莒光依然保有此習俗。

作為精怪,「狐狸貓」似乎相當幸運,因為它還存在於馬祖人的生活中。馬祖長輩只要一提到「狐狸貓」,多會三緘其口,認為此物不可對外宣說。對馬祖民間傳說進行田野調查的陳孜涵,就遇到好幾位受訪者拒絕講述狐狸貓傳說的情況。甚至有一對夫妻,丈夫講述時,妻子仍在旁邊再三強調:「我們這邊這個東西都不能講的。這個東西不能提的,講出來就不好……」

「不能講」的禁忌,恰恰是「狐狸貓」傳說依然鮮活的證明。部分馬祖長大的人都會表明,長輩禁止他們靠近坑洞、禁止在夜晚去荒郊野外,因為有「狐狸貓」。

林錦鴻推測,馬祖居民對於夜晚的禁忌心態,可能與宵禁有關。因為戰地時期的宵禁,正好就是夜晚的時間,這使得馬祖居民對於在夜晚活動抱有恐懼,而這種恐懼以「狐狸貓」的傳說為表徵。

除了宵禁以外,狐狸貓傳說總是充滿著馬祖的戰地經驗。例如妙齡女子搭訕年輕阿兵哥,阿兵哥一度以為是匪諜,後來卻發現該名女子是狐狸。狐狸貓會幻化成各種形狀,也會變成人形,多是美麗的年輕女子。

馬祖人告誡小孩勿前往坑洞,而馬祖因其戰地經驗,恰恰是一個充滿坑洞的地方。其中北竿北海坑道傳言最盛,據說這裡是狐魅盤據之地。曾有一王姓村民進到坑內,見其中有衣著華麗的女子。實際上他已在外失蹤兩天。找到時,王姓村民口中塞滿泥巴,昏睡不醒。傳說北海坑道是狐魅的巢穴,一干狐眾甚至一度佔領趙元帥廟,影響到該廟的治權,據說這是九〇年代的事。也有傳聞,北海坑道開挖過程中屢次出現意外,如未爆彈突然爆炸、或是大石突然壓下來,導致阿兵哥喪生等,都是狐魅作祟的結果。因為她們不想讓軍方挖到真正的巢穴,因此給了下馬威。據說最後是官方承諾日日祭拜狐仙,作祟方才止息。

至今北竿的北海坑道的展板上,依然記載著此地有狐魅的傳說。配合馬祖作為戰地的歷史來看,這些傳說形成時間都在五、六十年內,但馬祖的時空,卻像是更古早、更遙遠的前現代,留有傳統對於神靈的虔信,與對精怪的禁忌。這些傳說故事,因為與馬祖的戰地經驗結合,而有了嶄新、特殊的風貌。

 

*神話之島

充滿各式各樣傳說故事的馬祖,可說是「神話之島」。在這裡,傳說依然鮮活,禁忌依然有效。因為它依然鮮活,因此會因地制宜:狐仙不只環伺於鄉野,也會居住於軍方開鑿的坑道之中。而開鑿坑道中所遇見的種種不幸事件,也會結合當地的狐魅傳說,而被視為狐仙作祟。

而鐵甲元帥不只會保護易受海盜威脅的芹壁村,在當代,鐵甲元帥也彷彿芹壁村的父母官。甚至有傳說,鐵甲元帥會突然召縣長過來,請他灌下一杯高粱之後,開始指示芹壁村某處該如何規劃。芹壁村長也會拿村內事去請示鐵甲元帥。「地方官得神諭」這個主題,在傳說中並不少見,可是那些「地方官」通常指的是「縣令」這類古早時代的官僚;但在馬祖,居然可以被置換成現代民主體制中的民選縣長。神異傳說還活著,且活力充沛得令人難以想像。

我們時常感嘆神異傳說已經逝去,但在馬祖,這可不一定。從以前開始,小島就擅長將各種傳說在地化,得到獨屬於他們的特殊版本。而在近幾十年,多數傳說都已經死滅之時,馬祖對於傳說的創造力未曾停歇,又誕生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民間傳說。神話之島,依然持續地創造著神話。

 

參考:

王花俤主編,林錦鴻、賀廣義、蕭建福執編:《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》,連江縣社會教育館出版,2000。

林美容、陳緯華:〈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:從馬港天后宮談起〉,《台灣人類學刊》6(1),2008,103-132。

陳孜涵:《馬祖列島民間傳說研究》,臺北: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8。

王花俤、王建華、賀廣義編撰:《馬祖文化事典》,連江縣政府出版,2016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長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