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這次是《拆彈少年》。

看完之後幾乎是虛脫著走出來,其實開場幾分鐘之後就後悔了,雖然早就知道主題,還是忍不住問自己:我為什麼要來?為什麼要把自己帶回到那個殘酷的歷史現場?

 

二戰時,德國認定盟軍會從丹麥登陸,因此在西部沿海埋下了數萬顆地雷。戰後,德國被要求為戰爭付起責任,拆除這些留下來的炸彈。

然而被派去的,卻是一批青少年。

 

「你沒有告訴我,來的會是一群孩子。」士官長好幾次這麼說。德國少年們必須拆完炸彈才能回家,然而等在他們面前的,卻是滿佈危機的海灘。

這部片子,就是在如詩如畫的海天美景下,上演著少年們一個接一個被炸得支離破碎的人間慘劇。

螢幕快照 2016-11-24 上午12.53.46.png

 

就算是歷史事實好了,六十年前發生在丹麥的事,體制對人民的暴力、對戰罪國的恨意、年輕無辜者的犧牲——這些這些,我為什麼要知道?這一「知道」,真的值得那麼多痛苦嗎?真的值得、整場坐立不安的折磨與祈禱嗎?

 

但是在少年背對眾人往後走時,他就跨越了生與死的那條線。

那一幕太美了,如果不是這樣的絕境,不會有那樣的美景。人類的可能,正是在邊界上能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。

螢幕快照 2016-11-24 上午12.37.55.png

還有少年們在沙灘上翻滾,比賽、打球的時刻,也都美得無與倫比。

如果說同樣都在講德國二戰問題,和《索爾之子》相比,《拆彈少年》有這樣美麗的片段。不會讓觀眾整場不舒服到底。甚至它的情節轉折,也設計得十分精巧。在溫暖和善的氣氛達於高峰之後,又急轉直下。

由於劇情以「拆炸彈」為主軸,日復一日的人間地獄,炸死成為日常的生活,在故事中總要迎向終結。然而如何用一個好的結尾來回應開頭提出的問題,卻相當困難。

在這方面,《拆彈少年》十分高超。在那場爆炸之後,生與死的界線被模糊。前半段「怕死」的情緒,在這裡被反轉了。生命的意義因此改變了。

但正是在這時,人類的存在被凸顯了出來。在死亡之上的那些重要之物,被凸顯了出來。正是這些東西,回頭定義了人類自身:生命雖然是有限的、受限於死亡的,人類的意義,卻可以不受限於死亡。

 

《拆彈少年》台灣2017.1.13上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長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